太极在哲学上主要继承自《周易》,被视为宇宙的本原,为原始的混沌之气。在《周易·系辞上》中有这样的描述: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”这里的“太极”被解释为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,它包含了阴阳两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元素,这两种元素相互作用、相互转化,从而生成了宇宙中的万物。
古人对太极的理解有所不同。汉人郑玄认为太极是“极中之道,淳和未分之气也”。许慎则认为“唯初太极,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”。唐代孔颖达说:“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,元气混而为一,即是太初、太一也。”他们都认为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,处于混沌状态的气,是宇宙的本原。
太级大道: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,处六级之下而不为深,先天地而不久,长于上古不为老。
太极拳正是基于太极哲学思想的一种武术拳法,其动作和技巧都体现了太极哲学在武术领域的具体实践,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修身养性、锻炼身体的有效方式。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,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。它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的各家拳法,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,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,成为一种内外俱练的拳术。
太极拳的动作呈弧形,螺旋式地伸缩转折,终始用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。在练习太极拳时,要求意识、动作、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进行,以达到锻炼身体、修身养性的目的。太极拳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感,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,还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、调整情绪,提高心理健康水平。
陈氏太极拳原为陈家沟拳术,是一套传统拳术,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。它集长拳、炮拳及红拳之术,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。陈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,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。
风格特点: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,以动静开合之理,与刚柔虚实之法,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。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,称缠丝劲,为陈氏独创之奥秘。在陈氏拳谱中,关于理法者,仅为“拳经总歌”及“打手歌”两篇。陈氏太极拳强调劲整,不妄动,具有独特的演练风格。
传承方式:陈氏太极拳世代相传,已历数百年。在传承过程中,它不断去芜存菁,逐渐精简定型。陈氏太极拳有老架、新架、小架之分,各架式在拳套着势组合上并无不同,但手法之难易与缠丝之大小多寡有所差异。
陈氏太极拳原为陈家沟拳术,是一套传统拳术,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。它集长拳、炮拳及红拳之术,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。陈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,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。
禅武太极起源于河南省嵩山少林寺,这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。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期,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来到嵩山少林,将《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译成汉文。少林寺的僧人们早晚诵经念咒,参禅入定,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禅武文化。禅武太极融合了释、道、儒、医、武等各家的长处,注重于精气神的修养,具有修身养性、祛病延年、防身自卫、克敌制胜等多重价值。其拳法静若依岸之柳,动似兴风之龙,活象戏草之蛇,灵尤穿水之鱼,体现了太极的阴阳平衡、刚柔并济的原则。
如今,已被广泛传播,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许多武术、健生、修身爱好者通过修炼禅武太极,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和武术技艺,还领悟到了太极哲学和禅文化的精髓。禅武太极强调内外兼修、刚柔并济、阴阳平衡等原则,追求在武术技艺上达到极致的水平和精神境界。通过理解和修炼修禅武太极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、认识世界,实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,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。